主耶穌真的要回來了!身為基督徒的我們,該以什麼態度來面對呢?

星期四, 8月 23, 2007

[文章]教會目前最急切的需要–禱告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
Email發佈於2007/4/2
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一、目前教會的光景

司布真說教會的屬靈情況,可由禱告聚會的情形看出來。以人數來說,高雄市教會禱告人數近幾年來停留在四、五百位(不到全召會人數的三分之一),一直未能突破。以禱告時間來說,很明顯的,各區週二禱告聚會及全教會集中禱告聚會中的「真正在禱告的時間」,愈來愈短。十年前的禱告聚會可以禱告數十分鐘,現在只剩 10分鐘、5分鐘,甚至兩兩禱告後散會,可見禱告愈來愈不被重視。

主說「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」,原諒我說,我還沒有看見這種光景。

我還記得十年前,周志明弟兄有一次在週二的全教會集中禱告聚會中,在新盛會所二樓會場內,站起來聲嘶力竭、流淚迫切、全身發抖的禱告,那個畫面至今仍在我的腦海裡,成為我的榜樣。現在有人會在禱告聚會中「聲嘶力竭、流淚迫切」的禱告嗎?

在此懇請弟兄們,既然是「禱告聚會」,就好好禱告吧!其他的唱詩、禱讀、信息的時間能否稍微讓出一些,讓眾聖徒們多些時間同心合意地禱告、帶下聖靈的祝福呢?讓教會真正成為「禱告的殿」吧!

二、禱告是復興之鑰

韓國趙鏞基牧師的純福音教會,目前人數已超過90萬人。他們怎麼禱告呢?除了每天清晨五點開始的晨禱以外,每週五晚上是全教會的通宵禱告。他形容每次的通宵禱告會「禮堂都坐得滿滿的,甚至連走道也容不下」。趙鏞基自己是每天禱告三小時,親身作信徒們的榜樣,難怪韓國基督徒佔全國人口的比例之高(四分之一)。我們不應該也起來禱告,使教會得復興嗎?

這次2007春季全台同工訓練中,陳弟兄也說到「禱告的人」。我們只能一無所有、一無所能、無依無靠的來到主面前禱告。馬可結晶讀經中也提到「禱告就是真正否認己的表現」。愈服事我就愈發現,聖徒們有許多情形真是我們所無法改變、幫助的,唯有禱告求主作工。聖靈的工作才是真實、有效的工作。

三、禱告不該是少數人的「責任」

週四中午,總有一群姊妹們在A102室禱告。週五下午也有一群青少年,在B102 室禱告、呼求主名。每當我聽到他們禱告的聲音,心裡就覺得很感動、覺得教會很有盼望。這實在是我們的榜樣。禱告絕不該只是少數人的責任。如果主能興起更多的人,來在一起迫切的禱告,教會不知道能有多大的翻轉!

四、負責弟兄們應該帶頭禱告

每次的禱告聚會,負責弟兄們應該要提早到場,率先作榜樣。有位負責弟兄告訴我,公會牧師在每次主日會前,提早一小時到場。作什麼呢?陪著有難處來找牧師的弟兄姊妹、跪著禱告一小時。他說「我們中間差人家太多了!」

除此以外,負責弟兄們應率先建立個人親近主的習慣,作眾人的榜樣。所謂「言教不如身教」;「主所作的,比祂所說的更多」。求主憐憫,我的感覺近幾年來教會是言教(申言)太多、身教(榜樣)太少,甚至有「光說不練」的情形,難怪聖徒屬靈光景低迷、人數也未見增長。

五、禱告是負擔的來源

所有的行動都必須有負擔、有屬靈的負擔。負擔從哪裡來?如何使聖徒們有負擔開兒童活力排、服事青少年、開展大專校園、復興青職聖徒?除非藉著我們一無所有、一無所能、無依無靠地到主面前禱告。

六、教導人如何禱告的書

有位聖徒來書房問我,有沒有教導人如何禱告的書?我左思右想,最後拿給他倪弟兄的「教會禱告的職事」;裡面有一點篇幅提到如何禱告。感慨我們中間的書報這麼多、這麼高,卻沒有一本讀了以後能讓我們立即滿有禱告的負擔、甚至開始禱告的書。

當我讀了趙鏞基的「禱告:復興之鑰」和「我就是這樣服事」兩本書,雖然沒有我們中間引以為傲的高峰真理,卻有「讓人讀完以後就開始禱告」的力量。我自己只有讀完這兩本書的「序言」,就開始了我清晨禱告的生活。兩個月前直到今天,每天早晨從我起床到七點鐘,我都是跪在家裡的一塊小踏墊上,向主有隱密的、樓房上的禱告。這是我從來沒有過的經歷!

標籤: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<< Home